古代的决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没有超出个人经验的界限。在封建时代,一些开明的君主常以军师或“幕僚”作为自己的决策助手,但从总体上讲,封建社会的决策仍属于个人经验决策。也就是说,这些决策都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的。决策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决策者阅历是否丰富,知识是否渊博,胆略是否过人。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也就意味着决策权开始从帝王手里转换到控制经济命脉的资本家手里。但财产所有者不一定是经营管理的高手,于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以企业经营管理见长又懂技术的职业企业家。
随着现代生产的加速发展,随着“大企业”、“大科学”的兴起,领导和管理的规模与复杂性急剧增大,这就要求人们的决策活动必须加快步伐。也就是说,不但要及时而广泛地收集今天的动态信息,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而且要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决定,以便把握动态系统的发展。这就使得凭借个人知识和能力进行决策成了难题。为了弥补个人决策知识、能力的不足,由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集团进行集体决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决策是由决策者(包括决策机构)作出的,决策者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当决策者知识不够、力不从心时,就需要借助各种专家的知识了。但是,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囊括各行各业的专家,于是决策社会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重要成果。于是,许多国家出现了“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等。
过去对一个决策者的要求是“多谋善断”。由于现代决策的复杂性和现代咨询业的蓬勃发展,“多谋”的任务不断向智囊、咨询人员转移,这些人凭借集体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知识,为决策者(包括决策机构)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主要任务越来越趋向于“善断”。智囊、咨询人员所必备的是专业知识、硬科学,决策者所必备的则是管理知识、软科学。可以看出,现代咨询业的发展,是“谋”与“断”不断分化,决策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必然结果,是弥补决策者(包括决策集团)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的一大进步。
如果我们把决策者看作是决策的“内脑”,那么,智囊团、咨询机构则充当“外脑”的作用(一些咨询机构被称之为“脑库”、“头脑公司”、“思想工厂”、“思想库”等等)。决策者和各种智囊、咨询机构的关系,就是“内脑”和“外脑”的关系。
那么“内脑”和“外脑”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第一,“内脑”统帅“外脑”,“外脑”为“内脑”服务。“外脑”是被“内脑”所借助,是为了弥补和克服“内脑”在信息、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是“内脑”功能的延伸。因此,“外脑”的工作内容由“内脑”所决定。第二,“内脑”必须尊重“外脑”的相对独立性。“内脑”只是在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才借助于“外脑”,“外脑”的作用也恰恰表现在“内脑”所无力解决的问题上,正是在这些问题上,“外脑”运用自己的丰富信息和各种专业知识,如鱼得水,自由驰骋。因此,“内脑”对“外脑”活动的领域不宜过多干涉(因为那里是“内脑”所无力解决的问题),而应该让“外脑”独立研究,充分发挥特长。可以说,没有“外脑”的相对独立性,就没有“外脑”的咨询作用。
由以上对决策发展历史的简要揭示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第一,决策对知识的需求,是决策发展历史轨迹的一条线索,是决策形式历史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决策形式的变迁——从古代个人决策到近代的专家决策,再到现代的集体决策,再到决策中“谋”与“断”的分工,是适应决策对知识的需要而发生的。第二,决策与知识的不可分割是一条必然性逻辑。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建立保障选拔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充当决策者的人事制度,建立决策者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制度等等。